【金融科普】最通俗易懂、最全面的汇率认识(下)

   日期:2024-09-10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81    

  继续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及影响汇率的因素。 既然汇率有自己的形成机制,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国家干预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通过“日本广场协议”、“索罗斯攻击泰铢”等重大经济金融事件,了解包括汇率(汇率、利率、货币政策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帮助理解财经新闻背后的经济本质。

  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是我的拙见。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01 汇率会影响什么?

  一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会影响汇率,反过来汇率的变化也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形势。

  说到外贸,首先想到的就是外贸。

  说起对外贸易,我们就来说说我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我们先普及一个概念: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通常表示为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程度、经济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

  近两年部分国家外贸依存度:中国34%、日本36%、韩国75%、越南200%、德国70%、英国45%、荷兰150%、美国20%...

  可以发现,韩国、越南、荷兰等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际贸易。 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贸易环境变化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 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降至20%,显示出经济发展内循环更加强劲。 这也是美国敢于在对外贸易方面制裁和控制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因为其损失相对较小。

  再看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加入“国际大循环”,成为“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助力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然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主体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辅相成。”

  一方面,在原来以国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下,国家经济更多地依赖于外需。 COVID-19疫情后,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沉重打击,外贸企业需重点开拓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追赶和长期的贸易顺差状况,引发不少贸易摩擦、打压和遏制,经济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工厂,长期被锁定。 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在危机时刻很容易“卡壳”。 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我们原有的发展模式也不得不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增强国内流通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流通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经济将从依赖外部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回到正题。 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投资、净出口); 汇率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化、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 因此,汇率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国家货币当局在调整外贸政策时经常考虑的方面。

  就贸易而言,如果汇率大幅波动,大家对未来收入和成本缺乏稳定的预期,自然会倾向于减少对外贸易。 在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本币适当贬值有利于获得出口价格优势,增强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追赶的初期,后发国家,例如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2000年左右的中国,其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差,并利用低估的汇率来保护其出口产业。 再比如,如果贸易战中对方加征关税,可以通过本币适度贬值来一定程度缓解。

  汇率低估有利于出口,但同时会导致进口成本上升,特别是高端芯片和石油资源,会导致相关行业生产的成品增加,容易导致进口成本上升。通货膨胀。 此外,汇率低估可能导致出口企业懒于技术和产业升级。 低汇率保出口的目的是支持低端出口企业,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 但考虑到汇率赋予的成本优势,很多老板都不愿意上进。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 汇率一定的升值可以倒逼企业降成本、增效率、产业升级,进而提升贸易竞争力。

  投资 当谈到汇率时,人们就会想到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来华投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外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等,中方提供工地、工厂和劳动力,按照外商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装配,中方收取一定的加工费费用; 它主要是拉动我国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 当时的中国需要引进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模式来推动经济发展。 外资也看中了中国广阔的市场。 汽车、钢铁、家电、高铁等行业是当时中外合作的主要领域。 通用汽车、西门子、摩托罗拉、日立、三菱等纷纷进入中国,为改革开放注入新活力。 。

  第三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改革了多项制度和规范,大幅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准入,特别是放开了过去严格管制的金融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市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有力推动了经济腾飞。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置于发展核心,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我国引进外资的目标已从资本意义上的外商转向创新要素组合和产业链完善意义上的外商,从规模和短期效益导向转向创新促进导向。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本土品牌崛起,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缺乏竞争力的外资纷纷离开中国,如尼康、惠普、耐克、阿迪达斯、希捷等,以及其他高端品牌。终端服务业和制造业。 特斯拉、宝马、西门子、埃克森美孚等纷纷扩大在华投资,符合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我们先来说说汇率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一方面,有实物投资,尤其是重资产行业,投资和回收周期长,主要是享受在低汇率国家建厂和运营成本的优势,即“成本节省效应” ; 或者由于本币汇率较高,阻碍了为了增加国内出口,有动力生产并销售到海外,这就是“出口替代效应”。

  这里先说说我国的贸易顺差。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创出新高,但我们却很少去思考这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的实际质量。 外资是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 试想:外资在我国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增长。 在创造我国出口的同时,也直接将产品推向中国市场,从而减少我国对外进口。 排除外资的影响,中国自己企业带动的贸易顺差更能客观地反映我们的发展质量。

  另一方面是金融投资。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汇率处于上升趋势时,更容易吸引外国投资。 如果汇率预期贬值,投资者将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加剧资本外流。 总体而言,汇率走势与股市、债券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去年,人民币贬值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对各行业的业绩和股价产生了相关的正负影响。 例如,在出口导向型的服装行业和家电制造业,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支撑业绩增长。 对于大量进口国外飞机及零部件、背负大量外币债务、使用大量石油的航空业来说,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债券市场很复杂,需要分析更详细的因素。

  02 主要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大致可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类。

  简单地说,固定汇率是国家通过控制汇率,基本上固定一国货币汇率,并将汇率波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固定汇率。

  可以想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更加稳定,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易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国有义务维持汇率稳定,这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可能牺牲内部平衡。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本应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但此时外资也撤离,本币面临贬值。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不得不购买货币、加息等,即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 基本无法充分发挥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浮动汇率是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进行任何干预。 20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度难以维持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转向浮动汇率制度。 1976年,《牙买加协定》确认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化(详见前一章)。

  浮动汇率可以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由于不需要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可以保护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不需要像固定汇率制度下那样多的外汇储备。 但它容易使国际经济活动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助长外汇市场投机行为,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发展。

  托管浮动介于两者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汇率政策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固定汇率政策仍允许一定幅度的变动; 浮动汇率政策不完全依赖市场,关键时刻政府会根据需要进行干预; 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但有的管理较多,有的市场偏向较多。

  03 历史事件回顾

  有哪些国家是固定汇率_汇率固定有什么好处_汇率固定的国家

  这里,通过分析“日本广场协议”和“索罗斯攻击泰铢”的始末,有助于理解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广场协议日元升值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外贸逆差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突出,经济陷入衰退。 为此,美国开始向主要贸易伙伴施压,要求其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1985年9月,美、日、英、法、德四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酒店签署协议。 主要内容是: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导致美元兑日元和马克走弱。 等待货币有序贬值。

  《广场协议》不是日本的城墙下同盟,而是一项倡议。 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非常支持日元升值。 首先,日本高官将“强势日元”视为日本实力的象征; 第二,当时石油价格飞涨,石油是用美元结算的,所以日元升值后,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 第三,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仍需依赖美国。 根据当时日本政府的测算,日元升值幅度控制在20%以内,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另外,日元升值从进口角度来看也是好事。

  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让日本付出了十年的时间呢?

  广场协议签署一周后,各国按照协议抛售美元,日元兑美元从240升值到216,实现了让日元升值10-12%的目标。 随后,日本上调短期利率,引发日元继续升值,日元汇率此后稳定在200关口。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广场协议》似乎就宣告成功了。

  1986年1月,日本藏大臣竹下登(财务省:明治维新至2000年在日本存在的中央政府财政机构)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汇率问题。 他轻松地说:那1美元兑换199日元呢? 兑换190日元有问题吗? 每个行业都是不同的,接受它的环境也不是完全没有。 媒体解读“竹下首相明确表示可以接受190左右的日元汇率”一句话引爆市场。 无论媒体是否断章取义,投资者都认为日元仍有巨大升值空间,持续买入日元。 白银入场逆向操作,将汇价稳定在180附近。

  4月份,英国和美国传出日元要继续升值的消息。 市场立即接收到了这一信号。 日元汇率飙升突破160,日本政府急忙向盟友求助。 最终,美国表示“与日元的关系已经全面调整,不会继续压低美元”。 日元升值给了它喘息的机会。

  再看美国,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贬值,一切似乎都如预期的那样。 然而前三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如预期减少,反而增加(直到1988年开始大幅减少,这里普及一个经济概念“J曲线效应”),美国想出了另一项计划是要求欧洲和日本降低利率并增加内需。

  J曲线效应:美元贬值后,进出口商的交易量不会立即发生变化,因为市场有滞后效应,但变化会很快反映在进出口金额上,因为你要支付购买同样的商品(进口)收到的美元较多,而出售商品(出口)收到的美元较少,因此短期内贸易逆差会增加。

  美元大幅快速贬值也对国际外汇市场和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保持美元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美国可以选择提高国内利率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减缓美元快速贬值的速度。 但美国不愿提高国内利率,担心造成国内经济萧条,而宁愿其他国家降低利率。

  1986年10月,美日财长达成协议,以牺牲日本经济利益为代价,获得“日元与美元汇率的调整已与当前经济基本状况大体一致”的公开声明。日元降息,向市场发出日元将停止升值的信号。 。 然而,日本的财政努力并不足以让美国满意。 贝克随机暗示,他承认美元持续贬值。 到1987年1月,日元汇率突破150大关。

  为了稳定国际外汇市场,1987年2月,七国(加拿大、意大利加入)在法国卢浮宫达成《卢浮宫协议》,声称密切合作,推动汇率稳定在现行水平附近。 然而,在金融投机者的疯狂投机下,日元升值变得不守规矩。 到1988年12月,日元兑美元升值了93%,几乎翻了一番。

  日元大幅升值的直接后果是出口企业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遭遇出口困难。 许多企业干脆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 企业搬迁也带走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 ,导致日本国内制造业空心化,为经济“失去的十年”埋下伏笔。

  为了应对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冲击,日本政府选择使用“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来刺激经济。 一是全线降息,激发国内投资和消费活力。 二是推动住宅和城市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开放,吸引国际热钱流入。

  由于日元大幅升值,国际游资被吸引到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原因很简单。 在日本赚钱后,可以将日元兑换成美元,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另一方面,利率下调后,此前需要大量资金参与的资产投机开始行动。 毕竟,没有人愿意把钱留在银行里任其成型。 日本企业开始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收购和投资,日本民众也在国内大力投资房地产。 日本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民众因炒房而背负沉重债务。 房地产、股市繁荣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华丽肥皂泡。

  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经济过热,日本从1989年5月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不断提高贴现率和长期贷款利率,进而导致国际热钱撤离,日本经济崩溃。股价上涨,加速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 大量民众因炒房破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迅速飙升,金融体系压力传导至实体经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困境经济停滞。

  广场协议带来的明确的升值预期使得货币投机不可避免。 日本政府未能有效遏制日元失控升值,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决策接连失误,促使国内楼市、股市泡沫扩大,然后突然刹车导致经济硬着陆,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

  狙击泰铢与美元脱钩

  20世纪80年代,泰国奉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加之1985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其承接的日本产业转移迅速走上了发展道路。 同时,为了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来泰国投资,政府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开放资本账户,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入和流出。

  金融自由化:国家放松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放宽利率、汇率、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流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极其敏感的领域。 在没有相应环境的情况下盲目推进金融自由化,无疑会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何时开放、开放哪些领域、开放到什么程度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判断。

  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开设一个专栏,了解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当时,泰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权重达到了美元的80~82%。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泰铢兑美元汇率基本固定,并长期维持在1美元兑换25泰铢左右的水平。 优越的。

  1984年至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 在此期间,泰国的GDP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直到1996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爆发“互联网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1994年5月,美元对主要货币由贬值转为升值。 由于泰铢汇率主要与美元挂钩,因此泰铢也必须升值; 其次,1994年,中国废除了“官方汇率”和“调整后的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取消了“调整后的市场汇率”,并贬值了“官方汇率”。一次性33%,与汇率正式合并(人民币汇率改革将在下一篇文章详细回顾); 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发展。

  由于泰国出口导向不振和资本市场自由化,大量热钱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导致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暴涨,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越来越多的人贷款炒股、买房; 而推动这些泡沫的资金大多是具有明显投机性质的短期海外资金。

  眼见泰国严重的资产泡沫和泰国的自由主义政策对金融管制毫无防备,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游资对泰铢发起了狙击攻击。 逻辑就像融券业务一样。 预计未来股价会下跌,提前借入股票变现,等股价下跌后再回购股票还钱。 中间的价差就是卖空的利润。

  1997年3月,索罗斯聚集大量金融游资进入泰国,从泰国各银行借入大量泰铢,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将泰铢卖到市场上,兑换成美元,贿赂“意见领袖”,向市场传播泰铢贬值的消息。 ,恐慌蔓延; 多次反复后,泰国市场泰铢供应超过需求,泰铢汇率开始下跌。

  幸运的是,泰国政府反应迅速,投入20亿美元外汇储备从市场上购买泰铢。 同时,禁止国内银行向索罗斯和外国游资发放泰铢贷款,并大幅提高贷款利率,增加其财务成本。 直到那时泰铢才崩溃。 稳定了。 因此,通过外汇交易来操纵汇率风险很大。 索罗斯的最终胜利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撑。

  第一轮交锋,索罗斯损失3亿美元; 但泰国政府也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高利率也增加了企业债务负担和银行坏账问题,凸显了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

  1997年5月,索罗斯再次出击。 索罗斯团队想方设法不断买入或借入泰铢,然后卖出兑换成美元; 他们全面进攻,在泰国股市、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拼命抛售。 泰铢汇率和股价大幅下跌,引发金融证券公司挤兑; 并利用“舆论”宣扬泰铢肯定会大幅贬值的氛围,为做空势力造势。

  作为金融界大亨,索罗斯成为羊群效应的引领者,吸引国际资本纷纷效仿,泰铢不断下跌; 泰国投资者和人民也受到了影响,将泰国泰国泰国少量转换为美元,使政府控制越来越少的美元外汇。

  泰国政府一直坚持确定汇率,并使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来试图扭转局面。 但是,与不可估量的国际热钱和快速感染的市场情绪相比,这就像桶中的下降,无济于事。

  1997年7月,泰国政府不再负担不起外汇以稳定汇率,并且不得不宣布它将“放弃固定汇率”。 泰国泰铢一直跌至每美元超过40泰铢,贬值一半以上。 索罗斯只需要将他的一小部分美元兑换为泰国泰铢,然后将其返回泰国银行。

  根据相关统计,索罗斯队通过抢夺泰国泰铢的赚钱赚了40亿美元。 这场战斗也已成为现代金融历史上的宏伟页面。

  从索罗斯(Soros)对泰国泰铢的攻击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固定汇率系统的安排很容易受到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止货币攻击。 足够的外汇储备是维持汇率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本文主要介绍汇率将影响什么,主要的汇率政策,并审查重大的经济事件以帮助理解。

  在下一篇(最后)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汇率控制机制,的不可能的三角形,审查RMB汇率机制的改革以及RMB汇率的新常态。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