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制造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日期:2024-09-10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95    

  ——基于“空间溢出”和“后发追赶”效应的研究

  一、简介

  强国必先强农,方能强国(金文成、金绍泽,2023)。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这一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刘守英,2022)。 如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阮文标,2019)。 就农业生产而言,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农机装备的支撑(张建华,2022)。 农业机械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载体。 农业机械化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至关重要。 技术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实际产出更接近前沿产出。 但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样,农机制造发展不能完全匹配生产需求。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智能装备短板明显,丘陵山区农民难以充分利用农业装备。 这种不足表现在,农民在生产中仍然坚持使用人力、畜力,或者即使使用农业机械,也因作业效率和质量较低而遭受技术效率损失。 为此,有必要系统分析农机制造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

  就实证研究而言,学术界对机械化、工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的讨论。 首先,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第一篇文献主要分析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关系。 这部分文献从需求侧出发,将农业机械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 但从供给角度看,农机作为外生因素,其供给依赖于工业部门。 讨论农业生产而不提及工农关系,不利于从全局角度看待问题(焦长全、董雷明,2018)。 第二个分支文献主要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这类文献强调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影响,但关于工业特别是农机制造对农业的反馈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三部分文献主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分析农业机械使用的空间溢出效应。 这部分文献总体上关注农机跨区域运营服务的影响。 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农机制造发展对农业生产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致力于从供给侧出发,考察农机制造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有四种可能的边际贡献。 首先,本文从研究角度出发,创新性地研究了工业领域农机制造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供给侧角度梳理了工农业关系,论证了如何科学地发展工业领域的农业机械制造。以农机为代表的科技装备支撑农业农村。 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 其次,在理论框架上,通过构建农业和工业模型,对诱发技术变革下机械替代劳动力的过程进行理论化,回答了为何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区域内,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在数据来源方面,为了全面衡量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本文收集整理了1977年以来的新增农机制造企业注册信息,并汇总到省一级,克服农机制造传统机理分析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关联性分析不够的问题。 第四,在实证方法上,除了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农机制造业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外,还测算了农机制造业发展的辐射范围。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技术效率的溢出边界。

  二、农机制造业发展回顾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阶段(1949-1980年)

  中国农机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55年,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在河南洛阳建成。 195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54型履带拖拉机“东方红”正式出厂,迎来了农机制造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适合当时生产关系的农机制造和应用体系。 一大批机械化农场相继建立。 农村运输拖拉机、耕作机械、排灌机械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迅速。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显着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摆脱了完全依靠人力、畜力的传统农业经营状态。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阶段,农机制造企业的选址、生产、销售等都受到国家宏观调控。 区域间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不显着。

  (二)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市场化转型阶段(1981-2003年)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大幅增加(Chari等,2021)。 1983年,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明确个人可以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调整农机化政策,逐步弱化和取消一些针对农机行业的强制性计划和优惠政策。 农机制造业开始走向公司化、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主要增长贡献来自小型拖拉机和作业设备。 现阶段农机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市场化改革初期,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 农机制造业存在产品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这不仅阻碍了农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也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开始下降。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农业耕作和收获管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个人和组织。 南向北跨区域机械化服务为解决地区间农机供需错配提供了新路径,通过规模化服务和市场化机制为中国特色农机发展铺平了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与此同时,一大批跨国农机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进入无形中加大了国内农机企业的竞争压力,倒逼其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三)法律推动、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综合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我国第一部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颁布,中央财政开始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农业机械给予财政补贴。长泉、董雷明,2018;潘飚和田志宏,2018)。 同时,农机制造业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农机产品种类和制造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2020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1615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33亿元,成为世界主要农机生产国和使用国。 现阶段主要问题是农机装备行业结构转型进程滞后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总体要求。 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或服务托管的快速发展,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趋势的加速,对农机装备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国内农机存在大型高效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 另一方面,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实用农机装备严重不足,需要尽快弥补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发展的短板。

  3. 研究设计

  (1)识别策略

  本文首先以历年各地区农机制造企业注册数量作为农机制造发展的代理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 其次,参考于永泽等人的研究。 (2016)和韩峰、谢锐(2017)的方法,测算了农机制造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辐射范围; 最后,参考Zhang等人的方法。 (2022),本文构建了技术效率赶超模型来分析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和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动态关系。

  (二)数据来源

  衡量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22,历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 用于衡量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数据来自天眼查业务查询平台和爱企查信息查询平台; 构建GDP距离矩阵所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5-2022年,历年)和《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新编》。各省的经纬度坐标用于生成农林水务支出距离矩阵、农林水务距离矩阵、GDP距离矩阵来自高德地图API网站。

  农业反哺工业_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研究_工业反哺农业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基线回归

  农机制造业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农机制造业发展显着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在溢出效应分析中,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稳健性测试

  为了保证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替代矩阵、改变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

  5. 进一步分析

  (一)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应边界

  回归结果表明,农机制造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辐射范围可达3700~3800公里;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不会对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这说明企业选择的区位与目标市场存在空间错位,农机制造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农业发展不直接相关; 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总是积极的。

  (2)技术效率追赶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生产前沿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正,前沿地区对落后地区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技术效率差距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为正,说明落后地区可以发挥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后发优势,赶超前沿地区;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注册数(对数)的回归系数不显着,但该变量与政策的叉积项回归系数在5%的正水平上显着。 表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国有农机制造企业向公司化、私有化转型进程加快,企业市场化程度增加,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 收敛。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科学技术。 农机制造业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1977年至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回答了农机制造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显着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对本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外,也会对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造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可达3700至3800公里,基本可辐射全国。 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前沿地区对落后地区具有带动作用,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向前沿地区迈进的效应。 赶上潮流。 从农机制造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来看,1992年以后,随着农机制造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开始呈现趋同趋势。

  (二)政策建议

  一是推动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推动农机产品配置结构合理化,解决部分地区、农作物、生产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水平。

  二是引导农机制造企业适度集聚,形成综合性龙头企业和专业化骨干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培育一批以生产粮棉油机械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建立粮棉油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体系。 同时,注重培育以特色经济作物所需机械及关键零部件为主业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农机制造业与应用市场的联系,降低区域错位带来的交易成本,更好释放农机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重点提高农机使用地区农机和作物品种适应性,开展新装备技术示范培训。 对于一些体积或重量较大的农业装备,可以考虑在应用地区建设整机组装企业,以减少长途物流运输成本。

  四是因地制宜开发制造农机产品,改善落后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缩小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与前沿地区的差距。 结合东北、西北、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大型智能装备的需求,以及西南、西南等丘陵山区对小型适用装备的需求。东南部,加快新装备新技术集成示范,促进落后地区耕地利用。 化肥改造、机械农田道路建设和农机设备停放,为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原刊:《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0期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